想做的事情好多(做一个游戏,学会AE,C4D……,学点编程语言),结果转来转去没一样精通的。想着好久没怎么看书了(本来就没读过多少书),或者看了也摘抄(有些理解性的单纯摘录没太大意义,心态不稳,耐不住性子去认真品赏一本书,有时候自己的心态是理解不了就先抄下来,至于书中的逻辑和观点却组织不起语言来描述,一知半解的,以为读过了就可以在书架:“已读”中多一个“战绩”,结果以前读完的书都只剩下些摘录,很多东西都忘了,果然太迷信自己的记信不好)

en……,读书的时候还是不要抱着,先过一遍,第二遍再精读的想法为妙,不一定有机会或有耐心再去读第二遍的。一本《历史研究》,到现在也只读完了其中两个部分——文明的起源和发展,一些句子和观点让人拍手称快,但总体的感觉是:“这傻屌到底想表达什么……”。不打算继续往下读这本了,太煎熬了(呜,境界不够的原因吧)

然后是《美人坡》(看到有人称之为“小黄书”,有人专门研究,被称为当代《红楼梦》?感觉连红楼梦的皮毛都没有,很多地方写的未免太漏骨了,同样的情境,红楼梦却拿捏的很好,可以用“云雨之事”一笔勾过,读者也明白他的意思),读完感觉和《平凡的世界》颇为相似,主人公都是“贫下中农”,学力超群,考县市第一却没能力或者受到政治影响不能继续往下读的那种,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是因此辍学了,但其妹妹通过学历的路径完成了自身命运的改变,主人公孙少平最终的结果给人感觉是悲情的。《美人坡》里的辛方生最终的结果还可以。也许是《平凡的世界》先入为主了,对这本书没什么太大的感觉。

《上学记》是近来读过的蛮有意义的一本自传,何兆武先生回忆了他过去的学生生涯等,从民国初年到新中国到文化大革命,读来很有时光的味道。提到了不少的名人,特别是写吴晗那段日军空袭来临时的表现(大凡在危机的情况下,很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,比如梅校长……)以及他作为“二房东”的样子,一下子拉近了这些名人和我们生活的距离(之前读他的《大明王朝》(没读完),觉得还可以(人),看了《上学记》的描述就……)何兆武先生讲他读书的经历(高中时候人家就开始读英文课外读物了),考大学的经历,文科理科的选择,都满有意思的。这里插一小段:

学生的素质当然也重要,联大学生水平的确不错,但更重要的还是学术的气氛。“江山代有才人出”,人材永远都有,每个时代、每个国家不会差太多,问题是给不给他以自由发展的条件。我以为,一个所谓好的体制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允许人的自由。没有求知的自由,没有思想的自由,没有个性的发展,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,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。如果大家都只会念经、背经,开囗都说一样的话,那是不可能出任何成果的。当然,绝对的自由是不可能的,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那会侵犯到别人,但是在这个范围之内,个人的自由越大越好。

像《用理工科的思维理解世界》这样的书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,可以读一下(但感觉没必要从头开始读,像字典一样,对哪有困惑读哪个位置就可以)。

好了,一个新的学期又要结束了,人生物再少,大学最珍惜!加油啦……

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
Built with Hugo